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游览庐山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出了诗人从不同方位观看庐山的感受。当横向观察时,庐山宛如连绵起伏的山岭;而从侧面望去,则又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这生动地描绘了庐山地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多样性。无论距离远近,还是位置高低,所见之景皆有所不同。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多端,也暗示了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由写景转入议论,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由于身处庐山之中,被周围的景色所包围,反而难以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这寓意着人们往往因为局限于自身的经历或知识范围,无法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苏轼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超越自身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