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很多汉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其含义丰富,搭配灵活。其中,“躇”这个字虽然不常见,却也有不少常见的词语组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躇”可以组成哪些词语,以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躇”字的基本意思是“徘徊、犹豫”,常用于表示人在行动前的迟疑或不安。它多与“步”字结合,形成“踌躇”一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
一、“踌躇”——最常见搭配
“踌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词语,意思是犹豫不决、迟疑不前。例如:
- 他站在门口,踌躇了一会儿,才鼓起勇气进去。
- 面对困难,她一度踌躇不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
这个词常用于描写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二、“踟蹰”——与“踌躇”相近的表达
“踟蹰”也是由“躇”构成的一个词语,意思与“踌躇”相近,都表示徘徊、犹豫。不过,“踟蹰”更偏书面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 他踟蹰在旧地,回忆往昔。
- 她踟蹰良久,终于开口说话。
虽然“踟蹰”与“踌躇”意思相近,但“踟蹰”更强调动作上的停留,而“踌躇”则更偏向心理层面的犹豫。
三、其他相关词语
除了“踌躇”和“踟蹰”,“躇”字还出现在一些不太常见的词语中,如:
- 趑趄:意为进退两难,与“踌躇”类似,但更多用于描述行动上的迟缓。
- 逡巡:指徘徊不前,也带有犹豫之意,多用于古代文献中。
这些词语虽然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语境下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四、总结
“躇”作为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主要通过与其他字组合形成词语,表达“犹豫、徘徊”的意思。其中,“踌躇”是最常见、最常用的词语,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而“踟蹰”、“趑趄”等词则多见于文学或古文之中。
了解这些词语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如果你对汉字的构词规律感兴趣,还可以继续探索更多类似的生僻字,你会发现,每一个字背后都藏着一段文化与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