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虽有槁暴通假字

2025-07-08 10:14:47

问题描述:

虽有槁暴通假字,求解答求解答,重要的事说两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8 10:14:47

虽有槁暴通假字】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文字现象,指的是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先秦时期的经典中更为常见。本文将围绕“虽有槁暴”中的“通假字”进行分析,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展示相关内容。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虽有槁暴”出自《荀子·劝学》篇,原文为: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被晒干后变脆,也不能再挺直了,是因为用火烤弯它造成的。”

其中,“槁暴”是指干枯、晒干;“輮”是通假字,通“揉”,意为用火烤使木料弯曲。

二、通假字解析

在“虽有槁暴”这一句中,“輮”是典型的通假字。根据《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輮”的本义是“车轮转动的样子”,但在文中它被借用来表示“揉”,即用火烤弯木头的动作。

因此,“虽有槁暴”中的“通假字”是:

通假字 原字 读音 含义 出处
róu 摩擦、揉搓,引申为用火烤弯 《荀子·劝学》

三、通假字的意义与作用

1. 历史演变:通假字反映了古代汉字书写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

2. 阅读理解:在学习古文时,识别通假字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本含义。

3. 文化传承:通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

四、总结

“虽有槁暴”中的“通假字”是“輮”,通“揉”。通过对该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荀子·劝学》的语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假字不仅是古文阅读的难点之一,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内容。

五、附:通假字小结表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含义 出处
虽有槁暴 róu 摩擦、揉搓 《荀子·劝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假字虽然增加了古文阅读的难度,但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和历史深度。了解并掌握通假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