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草衔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结草衔环”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感恩图报、知恩必报的行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两个典故,分别来自《左传》和《战国策》,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诚信与感恩的传统美德。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结草 | 指将草扎成绳索,表示报恩的一种方式。 |
衔环 | 指口中含着玉环,象征感恩戴德、回报恩情。 |
结草衔环 | 比喻对恩人铭记在心,感恩图报,以实际行动回报恩情。 |
二、典故来源
1. 结草之典(《左传·宣公十五年》)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临终前嘱咐其儿子魏颗:若他死后,不要让他的爱妾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遵从父亲的遗愿,而是将爱妾改嫁他人。
后来,魏颗在战场上与秦国作战,被敌军围困。忽然有一老人用草编成绳索,绊倒敌军战马,使魏颗得以脱险。战后魏颗得知,那位老人正是他先前所嫁的爱妾的父亲。原来,这位老人为了报答魏颗未让女儿殉葬之恩,特地来相助。
寓意:善有善报,感恩之心终得回报。
2. 衔环之典(《战国策·齐策四》)
故事出自《战国策》,讲的是一个叫杨朱的人,在路上遇到一只受伤的狗。杨朱怜悯它,给它食物并照顾它。后来,那只狗痊愈后,常常跟随杨朱左右。
有一天,杨朱外出,途中遇到强盗,狗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咬住强盗,保护了杨朱。事后,杨朱感慨道:“我不过给了它一点食物,它却为我拼命。”
寓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动物亦知感恩。
三、总结对比
典故名称 | 出处 | 故事内容 | 寓意 |
结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魏颗不杀爱妾,后遇险时被其父所救 | 善有善报,感恩图报 |
衔环 | 《战国策·齐策四》 | 杨朱救狗,狗后来救他性命 | 知恩图报,动物亦懂恩情 |
四、现代意义
“结草衔环”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它提醒我们:
- 对帮助过我们的人心怀感激;
- 不忘初心,不忘恩情;
-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结语:
“结草衔环”不仅是历史上的佳话,更是中华文化中感恩精神的象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