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人的(员外是什么意思)】“员外”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指代某种官职或身份,但其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变化。在现代语境中,“员外”有时被用来形容富有的商人或地主,但在古代,它有更具体的含义和用法。
以下是对“员外”一词的详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与使用情况。
一、
“员外”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原为官职名称,意为“正员之外”的官员,属于编制以外的职位。这类官员通常没有实权,但享有俸禄,多用于安置宗室、功臣或退职官员。到了宋代,“员外”逐渐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不再具有实际职务意义。
在明清时期,“员外”更多地被用作对有钱人的一种尊称,尤其是那些没有正式官职但经济实力雄厚的人。这种称呼带有一定讽刺意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财富与权力关系的看法。
此外,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员外”也常被用来指代地方上的富户或地主,如《西游记》中的“员外”形象,往往带有幽默或讽刺色彩。
总体来看,“员外”一词从最初的官职名称,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甚至成为对某些阶层的戏称。
二、表格:古代“员外”的含义及使用情况
时期 | 含义说明 | 使用背景 | 示例或出处 |
唐代 | 官职名称,指“正员之外”的官员,无实权但有俸禄 | 安置宗室、功臣或退职官员 | 《新唐书·百官志》 |
宋代 | 转变为荣誉称号,不再有实际职务,多用于安抚或赏赐 | 社会稳定期,官员退休后授予 | 《宋史·职官志》 |
明清时期 | 多用于称呼富商、地主,带有一定讽刺意味,有时作为尊称 | 商业发展,社会阶层分化 | 《儒林外史》《西游记》 |
民间文学 | 常用于描绘富户或地主,形象多为贪婪、吝啬,带有讽刺意味 | 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 | 《红楼梦》《聊斋志异》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员外”一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从最初的官职到后来的社会身份象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了解这一词汇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与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