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全文是什么】“春风十里扬州路”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出自他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句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成为杜牧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咏史怀古,也善于描绘江南风景。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写给好友韩绰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扬州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原文及赏析
原文:
> 青山隐隐水迢迢,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句解析:
-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处青山连绵不断,江水悠长遥远。
- 秋尽江南草未凋:虽然已是深秋,但江南的草木依然繁茂,没有凋零。
- 二十四桥明月夜:在月光下的二十四桥边,景色格外清幽。
- 玉人何处教吹箫:不知那位美人(玉人)如今在哪里吹箫,寄托了诗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其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并非原诗中的句子,而是后人根据诗意衍生出的表达方式,常用来形容扬州的繁华与美丽。
三、总结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歌名称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作者 | 杜牧(唐代) |
诗句出处 | “春风十里扬州路”并非原诗中内容,为后人引用或改编的表达方式 |
原诗内容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诗歌主题 | 怀念扬州生活,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诗歌风格 | 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情感细腻 |
代表诗句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后世影响 | 成为描写江南风光和友情的经典诗句,广为传诵 |
四、结语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虽篇幅不长,却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而“春风十里扬州路”作为后人对扬州美景的诗意概括,也体现了人们对这座古城的喜爱与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感受到杜牧对自然与友情的深情,也领略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