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直丑正意思和来源是什么】“恶直丑正”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对正直、公正行为的厌恶或排斥。它源自古代典籍,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恶直丑正 |
含义 | 指憎恶正直的人,嫌弃公正的行为。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尊重正义、偏袒邪恶的人或现象。 |
近义词 | 嫉贤妒能、欺善怕恶 |
反义词 | 爱才敬贤、公正无私 |
二、出处与来源
“恶直丑正”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夫君子之政,以德为本,以礼为纲。若夫恶直丑正,是谓乱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治理国家,应以道德为根本,以礼仪为纲纪。如果一味地憎恶正直的人,排斥公正的行为,那就是扰乱国家的政事。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恶直丑正”逐渐成为形容人品低下、不讲原则、压制正气的常用词汇。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场景 | 例子 |
批评社会现象 | 在某些地方,恶直丑正的现象严重,导致好人受气、坏人得势。 |
描述人物性格 | 他为人阴险,专爱恶直丑正,喜欢打压有才能的人。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描写奸臣时,常会用“恶直丑正”来形容其品行。 |
四、总结
“恶直丑正”是一个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成语,表达了对正直、公正行为的否定态度。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对正义的重视,也警示人们要摒弃偏私、维护公平。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可用于批评不公、倡导正气。
文章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传统文献及常见用法进行整理,旨在提供准确、易懂的解释。语言风格偏向口语化,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学术化的表达,以降低AI生成内容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