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后赤壁赋翻译后赤壁赋译文

2025-09-10 22:35:01

问题描述:

后赤壁赋翻译后赤壁赋译文,急!这个问题想破头了,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0 22:35:01

后赤壁赋翻译后赤壁赋译文】《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前后赤壁赋”,是苏轼在黄州贬居期间的重要作品之一。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豁达超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后赤壁赋》的翻译与原文对照,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

一、原文与译文对照

原文 译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两位客人跟随我走过黄泥坂。霜露已经降临,树叶都落光了。人影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感到高兴,于是边走边唱,互相回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不久,我感叹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微风清爽,这样的好夜晚怎么度过呢?”客人说:“现在天色已晚,我撒网捕到一条鱼,大嘴细鳞,样子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里能弄到酒呢?”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游览赤壁之下。江水发出声音,两岸高耸千尺,山高月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转眼之间,多少日子过去了,江山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我便提起衣襟向上爬,踏着险峻的岩石,拨开杂乱的草木,坐在像虎豹一样的山石上,登上像虬龙般的山道,攀着栖息的鹘鸟的危险巢穴,俯瞰冯夷的幽深宫殿。两位客人无法跟上来。
啸呼曰:“汝识之乎?此吾所谓‘天地之大美’也。” 我大声喊道:“你明白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天地的大美’。”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去。 此时已是半夜,四周寂静无声。恰好有一只孤鹤,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黑色的下裳,白色的上衣,发出长长的鸣叫声,掠过我的船,向西飞去。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我也悄悄地感到悲伤,肃然起敬,感到它难以久留。于是返回船上,任其漂流,听凭它停在哪里就休息在那里。
时夜既尽,月出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夜色将尽,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露水横贯江面,水光与天光相连。任凭小船漂浮,越过广阔的江面。浩浩荡荡,好像乘风驾云,不知道停在哪里;轻飘飘的,仿佛脱离尘世,羽化升仙。

二、总结

《后赤壁赋》是苏轼继《前赤壁赋》之后的又一篇重要作品,二者虽同为赤壁题材,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前赤壁赋》更侧重于哲理思辨,探讨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关系;而《后赤壁赋》则更偏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之美与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豁达胸襟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写景,还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想象,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三、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作品名称 后赤壁赋
作者 苏轼
创作时间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体裁 散文
主题 自然之美、人生感悟、超然心境
情感基调 悲凉中带洒脱,沉静中显超然
艺术特色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与《前赤壁赋》对比 更重写景抒情,较少哲理辩论
翻译难点 古文意象丰富,需准确传达意境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后赤壁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感受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