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内容是什么】“推敲”是一个源自唐代的成语,出自诗人贾岛的一段创作经历。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严谨态度,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文字精炼、意境深远的典范。
一、典故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苦吟著称。他在创作一首诗时,反复斟酌用词,尤其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对“推”和“敲”两个字产生了犹豫。他反复思考,最终决定使用“敲”字,因为“敲”字更能体现出深夜敲门的动静,与“月”的静谧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生动的意境。
这一过程被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韩愈所知晓。韩愈听完后,建议贾岛使用“敲”字,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敲”字更符合诗意。贾岛听后深感佩服,从此“推敲”便成为形容反复琢磨、斟酌词语的代名词。
二、推敲典故内容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 |
主要人物 | 贾岛、韩愈 |
关键诗句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用字选择 | “推”与“敲”的对比 |
最终选择 | “敲”字 |
故事寓意 | 对文字的精益求精,体现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 |
后世影响 | 成为“推敲”一词的来源,用于形容对文字的反复斟酌 |
三、结语
“推敲”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代表了一种对文学创作的态度——认真、细致、追求完美。贾岛与韩愈之间的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之间互相切磋、共同进步的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推敲”依然被广泛用于形容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思考与反复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