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是啥意思】“一丘之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同一类人或同一群体中的成员,通常带有贬义。这个成语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原意是指同一座山上的狐狸,虽然形态不同,但本质相似,后来引申为同类人物之间的相似性,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品行相近的人。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一丘之貉 | 比喻同一类人或同一群体中的人,多用于贬义,表示这些人行为或品行相近,没有本质区别。 |
二、出处与演变
出处 | 内容 |
《汉书·东方朔传》 | “一丘之貉,何足道哉!”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讽刺某些群体或组织中的人行为相似,缺乏个性或道德标准。 |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例子 |
批评不良现象 | “这些贪官污吏,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 |
描述群体特征 | “他们几个都是老同学,真是‘一丘之貉’。” |
表达对某类人的看法 | “这种人都是‘一丘之貉’,没什么好说的。”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一模一样、同流合污、狼狈为奸 |
反义词 | 良莠不齐、各有千秋、与众不同 |
五、注意事项
- 语境使用:该成语多用于贬义,不宜在正式场合随意使用。
- 情感色彩:带有明显的批评意味,需注意语气和对象。
- 适用对象:适用于描述群体中相似的人,尤其是负面形象。
六、总结
“一丘之貉”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同一类人之间的相似性,尤其在批评某些不良群体时更为常见。理解其含义有助于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同时避免误用造成不必要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