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二则的原文及翻译】《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相传为列御寇所著。书中内容多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阐述道家思想,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其中“二则”通常指《列子》中两则具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分别是《愚公移山》和《歧路亡羊》。
以下是对这两则故事的原文与翻译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学习。
一、文章总结
《列子二则》通过两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传达了坚持、智慧与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 《愚公移山》 讲述一位年迈的愚公不畏艰难,决心挖山开路,最终感动天帝,山被移走。这体现了信念与毅力的力量。
- 《歧路亡羊》 则讲述一个人丢失了羊,因道路岔口太多而找不到,比喻人在面对选择时若缺乏方向感,容易迷失自我。
两则故事虽情节不同,但都强调了明确目标、坚定意志以及正确判断的重要性,是道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故事名称 | 原文(节选) | 翻译 |
愚公移山 | 太行、王屋之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太行山和王屋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千丈,原本位于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边。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向大山居住。 |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他苦于北山的阻塞,进出都要绕远路,于是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一起努力铲平险峻的山,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 有个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安身,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 |
歧路亡羊 | 杨朱之弟曰布,亡羊于歧路。 | 杨朱的弟弟名叫布,他在岔路上丢了羊。 |
问其童,曰:“向者,刍者往焉,夫子往焉。” | 他问放羊的孩子:“刚才有人往哪条路走了?”孩子回答:“那个牵草的人往那条路去了,先生往那条路去了。” | |
其人怒曰:“嘻!何其谬也?夫天下之大,岂止六岐?今亡一羊,何足为异?” | 那人发怒说:“哎呀!你怎么这么荒谬?天下道路那么多,哪里只有六条岔路?丢了一只羊,有什么奇怪的?” |
三、结语
《列子二则》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它们用简单的情节揭示了复杂的人生道理,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恒心,在面对选择时要明辨方向。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提升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更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