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的意思解释】“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炎热或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汗水湿透了背部。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身体的生理反应,也常被用来表达心理上的压力或紧张状态。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用法 |
汗流浃背 | hàn liú jiā bèi | 汗水湿透了背部,形容非常出汗 | 多用于描写人因紧张、劳累、炎热等导致大量出汗的状态 |
二、出处与用法
“汗流浃背”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言如汗,其行如流,虽有不善,亦可以观其志矣。”虽然原意略有不同,但后世逐渐将其引申为形容出汗多的情景。
在现代汉语中,“汗流浃背”常用于以下几种语境:
- 身体劳累:如:“他干了一天的活,汗流浃背。”
- 天气炎热:如:“中午太阳火辣辣的,走在街上汗流浃背。”
- 心理紧张:如:“考试时太紧张了,我汗流浃背。”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汗如雨下、大汗淋漓、满头大汗 |
反义词 | 冷汗直流、面不改色、镇定自若 |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汗流浃背”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语气较为形象。
2. 不宜用于形容轻微出汗的情况,如“擦擦汗”之类。
3. 在文学作品中,可用于刻画人物情绪或环境氛围。
五、总结
“汗流浃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身体上的出汗现象,也可用于表达心理上的紧张或压力。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有助于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表达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掌握了成语的基本含义,还对其来源、用法、近反义词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