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道一词出自何处】“甬道”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词汇,常用于描述建筑、园林或古代城池中的通道结构。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词的来源和具体含义。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梳理“甬道”一词的出处与演变,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甬道的释义
“甬道”一般指一种狭长的通道,多见于古代建筑中,如宫殿、寺庙、城墙等。它通常为两面有墙的封闭式通道,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或引导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用来形容山间或地下的狭窄通道。
二、甬道一词的出处
根据现有文献,“甬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地理和建筑类典籍中,尤其在《水经注》《考工记》等书中有所记载。
1.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其中提到“甬道”作为通道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描述城防或宫苑中的路径。
2. 《考工记》
《考工记》是《周礼》中的一部分,主要记录了古代工匠的制度和建筑规范。虽然未直接使用“甬道”一词,但其对“廊”“道”的描述与“甬道”有相似之处。
3. 《营造法式》
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其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建筑构件和结构方式,包括“甬道”作为建筑内部通道的使用。
4. 地方志与古籍
在一些地方志和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中,“甬道”一词被频繁使用,尤其是在描述古建筑布局时。
三、甬道的功能与演变
| 时期 | 功能 | 特点 |
| 古代(先秦至汉) | 防御、通行 | 多为城墙或宫殿内部的通道,结构简单 |
| 唐宋 | 美化、导向 | 被用于园林、寺庙中,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 |
| 明清 | 规范化、多样化 | 出现在皇家建筑、私家园林中,结构复杂 |
| 现代 | 文化象征 | 多用于旅游景点或历史建筑修复中,强调文化价值 |
四、结论
“甬道”一词最早见于《水经注》,后在《考工记》《营造法式》等典籍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最初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通道结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具有文化和审美意义的建筑元素。如今,“甬道”不仅是一种建筑术语,也成为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窗口。
总结:
“甬道”一词最早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并广泛应用于古代建筑与园林设计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从单纯的通道演变为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的建筑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