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然一身成语出处】“孑然一身”是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孤独无依、没有亲人或伴侣的状态。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以下是对“孑然一身”成语的出处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成语: 孑然一身
拼音: jié rán yī shēn
释义: 形容一个人孤单一人,没有亲人或伴侣,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感情色彩: 中性偏负面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描述人的情感状态或生活状况
二、成语出处
“孑然一身”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在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中较为常见。其含义多与人物命运、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出处来源 | 文献名称 | 原文内容 | 作者/出处时间 | 说明 |
《红楼梦》 | 清代小说 | “贾宝玉自幼失母,父又早亡,如今只剩得一个孤身,孑然一身。” | 曹雪芹(约1792年) | 描述贾宝玉的孤独处境 |
《儒林外史》 | 清代小说 | “他家道中落,妻离子散,如今已是孑然一身。” | 吴敬梓(约1750年) | 描写书中人物的落魄境遇 |
《聊斋志异》 | 清代短篇小说集 | “此人年老无子,独居山中,孑然一身。” | 蒲松龄(约1679年) | 表现人物的孤独与寂寞 |
三、现代使用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孑然一身”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广泛用于文学、影视、网络等场合,常用于描写人物的孤独感、失落感或独立精神。
- 文学作品中:常用于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情感渲染力。
- 影视剧中:常用于角色台词或剧情描述,突出人物内心世界。
- 网络语言中:有时被用来调侃或表达一种“自由”的状态,但多保留原意。
四、总结
“孑然一身”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孤独状态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复杂性。通过查阅古籍和文学作品可以发现,这一成语的使用历史悠久,且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孑然一身 |
拼音 | jié rán yī shēn |
释义 | 孤独无依,独自一人 |
出处 | 《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宾语 |
现代使用 | 广泛用于文学、影视、网络等 |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古代文学作品,可继续查阅经典文献或咨询专业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