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意马成语故事】“心猿意马”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心思不专、意志不坚定,容易被外界干扰,难以专注于一件事。这个成语源于佛教思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情绪波动或注意力分散时的状态。
成语来源
“心猿意马”最早见于佛教典籍,如《维摩诘经》中提到“心若猿猴,意如奔马”,用以比喻人心易动、思绪纷乱。后来,这一说法被文人墨客引用,并逐渐演化为成语“心猿意马”。
在道教和禅宗文化中,“心猿意马”也常被用来形容修行者内心不安定,难以达到静心养性的境界。因此,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文学色彩,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心猿意马 |
拼音 | xīn yuán yì mǎ |
释义 | 形容心思不专、意志不坚,容易受外界影响,无法专注。 |
出处 | 佛教经典,如《维摩诘经》等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 |
近义词 | 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心神不定 |
反义词 |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聚精会神 |
成语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修行者,名叫慧明,他立志修道,但常常心浮气躁,难以静心。每当他坐禅时,心中便如猿猴般跳跃,思绪万千;又如奔马般驰骋,无法安定。他为此苦恼不已,便去请教一位高僧。
高僧告诉他:“你的心就像猿猴,意就像奔马,要让它们安静下来,必须靠修行与自控。”于是慧明开始苦修,每日静坐冥想,渐渐地,他的心不再动荡,意也不再飘忽,终于达到了内心的平静。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传颂,逐渐形成了“心猿意马”这一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心思不稳、难以专注的人。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心猿意马”常用于描述人们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因分心而效率低下。例如:
- 学生上课时总是走神,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就是典型的“心猿意马”。
- 工作时频繁切换任务,无法持续投入,也是“心猿意马”的表现。
通过培养专注力、减少外界干扰,可以逐步克服“心猿意马”的状态,提高效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
“心猿意马”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通过不断修炼与调整,我们可以逐渐驯服心中的“猿猴”与“奔马”,走向更加稳定和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