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总结】为全面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应对能力,我校于2024年开展了多场心理健康培训活动。通过系统学习、实践操作与经验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干预技巧和沟通方式,有效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将本次心理健康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培训概况
项目 | 内容 |
培训时间 | 2024年3月—2024年12月 |
培训对象 | 全体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员 |
培训形式 | 线上+线下结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研讨 |
培训内容 |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危机干预技巧、情绪管理、家校沟通等 |
参与人数 | 累计参与教师约280人次 |
二、主要工作内容
1. 组织专题讲座
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多场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压力管理、亲子沟通等内容,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
2. 开展案例分析与研讨
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组织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分享处理经验,提升应对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4. 建立心理辅导机制
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功能,设立“心灵驿站”,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加强对重点学生的跟踪关注。
5.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参训教师进行满意度和效果评估,收集反馈意见,持续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三、取得的成效
方面 | 成效 |
教师心理素养提升 | 多数教师能够识别学生基本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引导 |
学生心理状态改善 | 学生情绪表达更积极,心理困扰得到及时干预 |
心理健康意识增强 | 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 |
危机干预能力提升 | 教师掌握了初步的危机识别与应对流程 |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 培训覆盖面有待扩大
部分新入职教师参与度不高,未来需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激励机制。
2. 培训内容需进一步细化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在心理辅导需求上存在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
3. 心理辅导资源不足
当前心理咨询室设备和专职人员有限,需争取更多支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五、下一步计划
1. 继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常态化,确保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相关培训;
2. 加强与校外心理机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资源;
3.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评估与跟进;
4. 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提升全校师生心理健康意识。
结语:
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我校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打造一个更加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