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不逊成语典故】“出言不逊”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说话傲慢、无礼,态度粗暴。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历史记载,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语不当、态度恶劣,缺乏礼貌与尊重。
一、成语来源
“出言不逊”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人出言不逊,有失体统。”后来在《三国志》等史书中也多次出现类似的用法,说明这一成语在古代已广泛使用。
其中,最著名的出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与杨修的对话。杨修因聪明过人,但言语轻狂,最终被曹操所杀。此事成为“出言不逊”的典型例子。
二、成语释义
- 出言:说话。
- 不逊:不谦逊,不恭敬。
- 整体含义:指说话态度傲慢、无礼,不讲分寸。
三、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
人物 | 事件 | 成语关联 |
杨修 | 聪明但言语轻狂,最终被曹操所杀 | 出言不逊 |
曹操 | 对杨修不满,认为其言语不敬 | 出言不逊 |
刘备 | 在与孙权交涉时曾因言辞激烈被指责 | 出言不逊 |
四、成语用法举例
1. 他面对领导时出言不逊,结果被批评教育。
2. 在会议上,他出言不逊,破坏了团队氛围。
3. 那位官员因为出言不逊,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五、成语启示
“出言不逊”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不礼貌,更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交场合,保持良好的沟通方式和尊重他人的心态,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懂得控制自己言语的人,往往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六、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出言不逊 |
拼音 | chū yán bù xùn |
出处 | 《后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 |
含义 | 说话傲慢、无礼,态度粗暴 |
近义词 | 无礼、傲慢、粗鲁 |
反义词 | 礼貌、谦逊、恭敬 |
使用场景 | 职场、家庭、社交等场合 |
教育意义 | 强调语言文明与修养的重要性 |
通过了解“出言不逊”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技巧,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言行举止,做一个有修养、懂礼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