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是谁说的】“言必信,行必果”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用来强调一个人说话要讲信用,行动要果断、有结果。那么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呢?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相关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一段评价。原句为:“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士”,孔子回答了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是“言必信,行必果”,并指出这是“硁硁然小人哉”,即虽然言行一致,但可能显得固执、不够通达。不过,后世多将此句作为褒义使用,强调诚信与执行力的重要性。
二、信息汇总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出处 | 《论语·子路》 |
| 原文 |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
| 出处人物 | 孔子(记录于《论语》中) |
| 对象 | 子贡 |
| 含义 | 说话必须讲信用,行动必须有结果,强调诚信与执行力 |
| 后世理解 | 多被引申为褒义,强调做人做事应诚实守信、雷厉风行 |
| 孔子本意 | 指的是“硁硁然小人”,带有轻微贬义,认为过于拘泥于言行一致的人不够灵活 |
三、结语
“言必信,行必果”虽出自孔子之口,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正面的价值观,被广泛用于教育、职场、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信誉,也要注重实际行动,做到言行一致,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