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尔而笑出处于哪里】“莞尔而笑”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微笑着、含蓄地表达愉悦或得意。这个词语出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意义。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莞尔而笑”最早见于《论语·阳货》篇,原文为:“子曰:‘吾与点也!’”孔子在听曾点(即曾皙)描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后,表示赞同,说“吾与点也!”而“莞尔而笑”则是对这种情景的生动描写。后世多用于形容人含蓄、优雅地微笑,带有几分自得或从容不迫的意味。
该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神态时,能够传达出一种温婉、内敛的情感。现代汉语中,“莞尔而笑”虽不如“哈哈大笑”那样常见,但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韵味。
此外,该成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不宜过于随意,否则可能显得生硬或不符合现代口语习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莞尔而笑 |
出处 | 《论语·阳货》 |
原文出处 | “子曰:‘吾与点也!’”(孔子对曾点的赞赏) |
含义 | 形容人含蓄、优雅地微笑,带有几分自得或从容不迫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神态 |
语境要求 | 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不适合过于口语化的场合 |
现代使用情况 | 较少用于日常对话,仍保留文学色彩 |
近义词 | 微笑、浅笑、含笑 |
反义词 | 大笑、狂笑、狞笑 |
三、结语
“莞尔而笑”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表达,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情感表达的细腻把握,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温和、含蓄之美的推崇。在现代语境中,虽然它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交流中,但其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通过对其出处、含义及用法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与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