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反戈一击解释】“反戈一击”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战术行为。其字面意思是“调转武器,向自己原来的阵营发起攻击”。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在关键时刻,背叛原来的一方,转而攻击原本的盟友或敌人。
一、成语释义
-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赵同曰:‘君命不可拒也。’……于是晋师反戈一击,大败楚军。”
- 含义:指在战斗中,士兵或将领调转武器,攻击自己的原阵营或盟友。
- 引申义:比喻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背叛原来的支持者或阵营,反过来打击他们。
二、用法与示例
用法 | 示例 |
表示背叛行为 | 在公司内部斗争中,他选择了反戈一击,向管理层揭发了同事的不当行为。 |
描述战术转变 | 战场上,敌军突然反戈一击,让己方措手不及。 |
形容心理转变 | 她曾是他的朋友,却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让他深受打击。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反义词 |
背信弃义 | 忠心耿耿 |
背叛投敌 | 忠贞不渝 |
背水一战 | 安然无恙 |
四、成语故事简述
“反戈一击”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战役。当时晋国出兵救援宋国,但楚国大军压境。晋国将领赵同主张迎战,结果晋军在战场上遭遇伏击,楚军趁机反击,导致晋军溃败。这次战役中,“反戈一击”被用来形容敌军调转武器攻击晋军的行为,后演变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成语。
五、总结
“反戈一击”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行为表现。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选择时要谨慎行事,因为一时的背叛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这一成语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反戈一击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含义 | 调转武器攻击原阵营;比喻背叛行为 |
用法 | 表示背叛、战术转变、心理变化等 |
近义词 | 背信弃义、背叛投敌 |
反义词 | 忠心耿耿、忠贞不渝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晋楚之战,敌军调转武器反击 |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