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简介】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杏儿,是中国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人物之一。她自1861年起参与朝政,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实际掌控清朝最高权力长达47年,是清朝后期最具权势的女性统治者。
慈禧太后出身于满洲镶蓝旗的贵族家庭,早年因姿容出众被选入宫,成为咸丰帝的妃子。咸丰帝去世后,她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权,开启“垂帘听政”的时代。此后,她以“母后皇太后”身份辅佐年幼的同治帝和光绪帝,实则掌握军政大权。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她对内推行改革,支持洋务派发展近代工业;对外则采取妥协政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尽管她在政治上颇具手腕,但也因保守、专断而备受争议。她的统治加剧了清朝的衰落,也引发了国内民众的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叶赫那拉·杏儿(慈禧太后) |
出生年份 | 1835年 |
去世年份 | 1908年 |
在位时间 | 1861年—1908年(约47年) |
身份 | 清朝晚期实际掌权者,母后皇太后 |
家族 | 满洲镶蓝旗贵族 |
政治地位 | 垂帘听政,掌控朝政 |
主要事件 | 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签订 |
评价 | 手腕强硬、保守专断,推动部分改革,但也导致国家进一步衰落 |
慈禧太后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的决策与行为深刻影响了清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