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观月记原文及译文

2025-09-30 13:46:33

问题描述:

观月记原文及译文,在线等,求秒回,真的火烧眉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30 13:46:33

观月记原文及译文】一、文章总结

《观月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内容围绕作者在中秋夜观赏明月的所见所感展开。文章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描写月亮的清辉、夜色的宁静以及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豁达与超然。

本文以“观月记”为题,记录了作者在特定时间、地点下对月亮的观察与感悟,既有写景,也有抒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译文
余尝寓居黄州,暇日多游山寺。 我曾经住在黄州,闲暇时常常去游览山中的寺庙。
一日,夜半起,欲观月。 有一天,半夜醒来,想去看看月亮。
天气清朗,风止,星河灿烂。 天气晴朗,风停了,星光和银河明亮耀眼。
余披衣而起,步至庭中。 我穿上衣服起来,走到庭院里。
月光如水,洒落满地。 月光像流水一样洒在地上。
桂花香浮,微风徐来。 桂花的香气飘荡,微风缓缓吹来。
心旷神怡,不觉身之在尘世也。 心情舒畅,不知不觉觉得自己已不在尘世之中。
因赋诗曰:“天高月更明,风静夜尤清。” 于是写诗道:“天高月更明,风静夜尤清。”
既而月移影动,露重衣寒。 不久,月亮移动,影子也随之晃动,露水加重,衣服变冷。
乃回寝,犹觉心有所寄。 于是回到寝室,仍觉得心中有所寄托。
盖月之清者,非独照物,亦能照心。 大概月亮的清澈,不只是照亮事物,也能照亮人心。

三、文章特色总结

1. 意境优美:文章描绘了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2.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细腻。

3. 哲理深刻:结尾点出“月之清者,非独照物,亦能照心”,揭示了自然与心灵之间的联系。

4. 语言简练:用词精炼,句式流畅,富有古典散文的韵味。

四、结语

《观月记》虽短,却蕴含深远。它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更是一篇寄托情怀、引发思索的作品。通过月亮这一意象,作者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