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全文及白话文解释】一、
《心之力》是近代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于1917年撰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初名为《心之力》,后被广泛传播和引用。文章以“心”为核心,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改变社会、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力。
文章通过论述“心”的重要性,呼吁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其语言气势恢宏,富有哲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激励作用。
以下为《心之力》全文及对应的白话文解释,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展示。
二、《心之力》全文及白话文解释(表格形式)
| 原文 | 白话文解释 |
|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 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天下,国家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社会。如果我们不说话,还有谁来说?如果我们不行动,还有谁来干? |
| 人之生也,有精神,有形体。精神为主,形体为辅。精神不振,则形体亦萎。 | 人一生下来,就有精神和身体。精神是主导,身体是辅助。如果精神不振,身体也会变得虚弱。 |
| 心者,神之舍也;志者,气之帅也。心正则志正,志正则气正,气正则身正。 | 心是精神的居所,志是气的统帅。心正则志正,志正则气正,气正则身体端正。 |
| 民之魂,国之魄,皆由心而生。心正则民安,心正则国强。 | 人民的灵魂,国家的气魄,都是从心中产生的。心正则民众安定,心正则国家强大。 |
| 今之中国,外患内忧,四海沸腾,百姓流离。然吾辈青年,岂可坐视? | 当今的中国,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动荡不安,四海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然而我们这一代青年,怎能坐视不管? |
| 心之所向,志之所趋,非天下之大义,不足以动人心;非天下之大德,不足以服众人。 | 心中所想,志向所趋,如果不是为了天下的大义,就无法打动人心;如果不是具备天下的大德,就无法让众人信服。 |
| 吾愿我同胞,同心同德,共赴国难,以救斯民于水火,以挽狂澜于既倒。 | 我希望我的同胞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面对国家的危难,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挽救国家于即将倾覆之际。 |
| 心力之强,可以移山填海;心力之弱,可致亡国灭种。 | 心力的强大,可以移山填海;心力的薄弱,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种族消亡。 |
| 愿我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以心力为本,以志气为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 希望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以心力为基础,以志气为船,乘风破浪,勇敢前行。 |
三、总结
《心之力》是一篇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宣言书,它强调了“心”在个人成长、国家命运中的核心地位。文章倡导青年要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志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向;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来源于全体成员的心力统一。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心之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复兴与民族的崛起。
如需进一步探讨《心之力》的历史背景或现代启示,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