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功的意思和造句】“燕然勒功”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边疆或战地立下显赫功绩,后被用来比喻建立卓越的功勋。该成语源于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率军击败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因此得名。
一、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燕然勒功 |
| 拼音 | yàn rán lè gōng |
| 出处 | 《后汉书·窦宪传》:“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德,垂于无穷。” |
| 含义 | 形容在边疆或战地建立显著功绩,后多用于赞美将士的英勇与功勋。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文学、历史或正式场合中,表达对功勋的肯定。 |
| 近义词 | 功成名就、封侯拜将、建功立业 |
| 反义词 | 无功而返、徒劳无功 |
二、造句示例
| 句子 | 说明 |
| 窦宪北击匈奴,最终在燕然山勒功,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 | 描述历史人物的功绩,体现其英勇与成就。 |
| 他一生征战沙场,最终在边关立下燕然勒功的壮举。 | 强调个人在战争中的贡献与荣誉。 |
| 虽然他未曾在战场上直接指挥,但他的谋略为燕然勒功奠定了基础。 | 表达间接贡献的重要性。 |
| 历史上的燕然勒功,不仅是军事胜利的象征,更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 从宏观角度评价其历史意义。 |
| 在现代语境中,“燕然勒功”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与成功。 | 展现成语在当代的引申意义。 |
三、使用建议
“燕然勒功”作为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成语,适合用于正式文章、演讲稿或历史类作品中。在日常口语中使用较少,因其较为文雅且带有古典气息。若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可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避免生搬硬套。
通过了解“燕然勒功”的出处、含义及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也能在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对功勋与成就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