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原文及翻译】《渔父》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收录于《楚辞·九章》中。文章通过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面对社会动荡时的不同态度。
一、
《渔父》以屈原被流放后,在江边遇到一位渔父为引子,展开一段富有哲理意味的对话。渔父劝屈原随波逐流、顺其自然,而屈原则坚持自己的高洁志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屈原选择投江自尽,表现出他对理想的执着与殉道精神。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楚辞风格的重要文本之一。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屈原被流放后,来到江边,边走边吟诵,神情憔悴,面容枯瘦。 |
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渔父摇着船桨离开,唱道:“沧浪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
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世人都混浊,唯我清白;众人都醉了,唯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怎么能让自己纯洁的身心,沾染世俗的尘埃呢? |
于是屈原遂投汨罗以死。 | 于是屈原就投汨罗江而死。 |
三、文章特点
- 象征性强:通过“沧浪之水”象征社会环境,表达出屈原对现实的无奈。
- 对话形式:采用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和文学性。
- 情感浓烈:全文情感真挚,体现了屈原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
四、历史意义
《渔父》不仅是屈原个人精神的写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思想冲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常被后人引用和改编,成为表达高洁情操与人生选择的经典文本。
结语
《渔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屈原的高尚品格,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