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闻达故事来源是什么】“不求闻达”是一个常见于古代文献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追求名声和地位,安于平凡。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一段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是“不求闻达”一词的直接出处。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不求闻达”的故事来源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背景与出处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出师表》 |
原文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作者 |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背景 |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辅佐,表达自己原本无意仕途,只求保全性命 |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求闻达 |
含义 | 不追求声名显赫,不图功名利禄,甘于平淡生活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淡泊名利、低调处世的态度 |
拓展 | 常与“隐逸”、“淡泊”等词语搭配使用 |
三、历史背景与人物形象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诸葛亮 |
历史背景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
诸葛亮形象 | 高洁、谦逊、有远见,不慕荣华,心系天下 |
典型表现 | 在未得重用前,选择隐居南阳,过着耕读生活 |
四、文化影响与现代意义
项目 | 内容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推崇的处世态度,体现儒家理想人格 |
现代意义 | 提倡淡泊名利、注重内在修养的生活方式 |
应用场景 | 用于评价人物品格、写作文献、教育引导等 |
五、相关典故与延伸阅读
项目 | 内容 |
相关典故 | 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 |
推荐阅读 | 《三国志》、《三国演义》、《诸葛亮集》 |
作家作品 | 陈寿、罗贯中、苏轼、王阳明等均曾在作品中引用或赞颂诸葛亮 |
总结:
“不求闻达”这一成语源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他不慕荣华、甘于隐逸的人生态度。它不仅体现了诸葛亮个人的高洁品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士人追求道德修养、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不求闻达”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成语 | 不求闻达 |
出处 | 《出师表》 |
含义 | 不追求名声与地位 |
人物 | 诸葛亮 |
文化价值 | 体现淡泊名利的精神 |
现代意义 | 引导人们重视内在修养 |
如需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生平或《出师表》全文,可参考《三国志》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