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蓐收怎么读什么意思】“蓐收”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不仅在字义上有特定的含义,在发音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下是对“蓐收”一词的详细解析。
一、
“蓐收”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蓐”和“收”各自都有独立的意义,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化或历史概念。其发音为 rù shōu,其中“蓐”读作 rù(第四声),意为“草席”或“草垫”,而“收”则表示“收获”或“收割”。在古代,“蓐收”常被用作神名或官职名,象征着与秋收相关的神祇或官员。
此外,“蓐收”在某些文献中也用来形容秋季的景象或农事活动,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字义 | 用法/解释 | 文化背景 |
蓐 | rù | 草席、草垫 | 表示一种铺垫物,也可引申为“休息”或“安息” | 古代常用作祭祀或生活用品 |
收 | shōu | 收获、收割 | 表示农业上的成果或结束 | 常见于农耕文化中,象征丰收 |
蓐收 | rù shōu | 神名、官名,亦指秋收 | 在古代神话中是掌管秋收的神祇;也指负责秋收事务的官员 | 出现于《山海经》等古籍,体现古人对自然节气的崇拜 |
三、补充说明
“蓐收”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其中提到“蓐收,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司秋。”这表明“蓐收”是掌管秋季的神灵,象征着丰收与肃杀。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这一形象也被不断引用和演绎,成为秋天的象征之一。
此外,在一些地方方言或民俗中,“蓐收”也可能被用来描述农忙时节的劳作状态,或是表达对丰收的期盼。
如需进一步了解“蓐收”的具体出处或相关文化背景,可参考《山海经》《礼记》等古代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