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碑文由魏徵撰写,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发现醴泉的经过及其意义。全文以典雅庄重的语言,赞颂了皇帝的德政与天赐祥瑞,具有极高的历史与书法价值。
以下是对《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的总结性文字说明,并附上简要的翻译表格,便于理解原文内容。
一、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贞观六年(632年)立于九成宫内的石碑,记载了唐太宗在巡视九成宫时,于宫内发现清泉“醴泉”的事件。魏徵作为当时的重要文臣,奉命撰文,欧阳询书写,共同完成了这一传世之作。
文章开篇描述了九成宫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美,接着叙述了太宗在巡游中发现醴泉的过程,以及此泉带来的祥瑞之兆。文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醴泉的出现是皇恩浩荡、国泰民安的象征。最后,作者表达了对皇帝仁德治国的赞美,并希望后人能够铭记这段盛世佳话。
整篇文章语言凝练、结构严谨,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风范和书法艺术的巅峰。
二、全文翻译表格
原文 | 翻译 |
朕闻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 我听说天地之间最大的美德是孕育生命,圣人最宝贵的宝物是地位。 |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义。 | 用什么来守住地位?曰仁;用什么来聚集百姓?曰义。 |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也。 | 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常道。 |
非此五者,不足以立身,不足以治国。 | 不具备这五种品德,不足以立身,也不足以治国。 |
朕以不德,承天之命,抚有四海。 | 我因无德,承受上天的旨意,统御四方。 |
惟恐德不修,而失其所以为君。 | 只怕德行不够,而失去作为君主的根本。 |
于是巡幸于九成宫,以观风俗之化。 | 因此巡游九成宫,以观察风俗的变化。 |
乃见宫中之泉,清甘可饮,遂名之曰“醴泉”。 | 在宫中发现泉水清澈甘甜,可以饮用,于是命名为“醴泉”。 |
是时也,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 这时候,四方夷族归顺,万国来朝。 |
朕心甚悦,以为天之垂象,地之嘉祥。 | 我心中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的启示,大地的吉祥。 |
乃诏群臣,作铭以志之。 | 于是下诏群臣,作铭文以记录此事。 |
三、结语
《九成宫醴泉铭》不仅是书法史上的杰作,也是唐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见证。通过这篇铭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帝王对天命与德治的重视,以及文人墨客对盛世景象的歌颂。其文字精炼、意境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与传诵。
如需进一步了解碑文的历史背景或书法风格,可参考相关文献或实地探访九成宫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