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什么意思】“马革裹尸”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历史,常用来形容将士在战场上英勇战死,死后仅用马皮包裹尸体,埋葬于沙场。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对将士忠勇精神的敬仰,也蕴含着一种悲壮和牺牲的意味。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马革裹尸 |
拼音 | mǎ gé guǒ shī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
释义 | 形容将士战死沙场,仅以马皮包裹尸体而归,象征忠勇与牺牲精神。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战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精神。 |
感情色彩 | 褒义(表达敬意与悲壮) |
二、出处与典故
“马革裹尸”最早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曾多次征战边疆。他年轻时曾对人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战死在边塞,死后只用马皮包裹尸体回家安葬。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无畏的牺牲精神。
后来,“马革裹尸”逐渐成为形容将士英勇战死的代名词,也被用来赞美那些为国捐躯、不求生还的英雄人物。
三、引申意义
在现代语境中,“马革裹尸”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牺牲,也可以引申为:
- 在事业或理想面前,甘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 表达一种坚定信念和不惧艰难的决心;
- 强调责任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使用示例
1. 古文句式
“将军身披战甲,誓死守城,虽马革裹尸,亦无悔矣。”
2. 现代语境
“他在抗震救灾中冲在最前线,最终因公殉职,真是马革裹尸的英雄。”
五、总结
“马革裹尸”是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成语,源于古代将士的英勇事迹,象征着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它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纪念,也是对当代人奋斗精神的一种激励。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意义,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中对于“忠义”与“气节”的重视。
结语:
“马革裹尸”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今天,它依然提醒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