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鼙鼓动地来典故】“渔阳鼙鼓动地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原句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句诗描绘的是安史之乱爆发时,叛军从渔阳(今北京一带)起兵,战鼓声震动大地,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歌舞升平的梦境。此句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情感色彩。
一、典故背景总结
“渔阳鼙鼓动地来”源于唐朝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为边将,手握重兵,因不满朝廷猜忌而发动叛乱,迅速攻入长安,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这一事件不仅是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成为后世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突如其来的灾难与动荡。
二、典故含义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白居易《长恨歌》 |
| 原文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 意象 | 渔阳——安禄山驻守之地;鼙鼓——战鼓,象征战争爆发 |
| 背景 |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 |
| 寓意 | 突如其来的变故、盛世的终结、权力的失控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诗词、戏剧中的重要意象,常用于表达动荡与悲剧 |
三、历史与文学意义
在历史上,“渔阳鼙鼓动地来”标志着唐朝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反映了统治者对边疆将领的不信任与管理失当。而在文学上,它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通过艺术加工,表达了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深切感慨。
此句常被引用以比喻突发事件对社会或个人生活的巨大冲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感染力。
四、结语
“渔阳鼙鼓动地来”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提醒人们,盛世之下也可能暗藏危机,唯有居安思危,方能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雨。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