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成语小故事】“不耻下问”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强调了谦虚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是古代士人推崇的一种美德。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耻下问”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孔子曾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鼓励人们要勤奋做事、谨慎说话,并且不断向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学习,即使对方的地位低于自己,也不应感到羞耻。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不耻下问”的真实故事,例如:
- 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尽管老子比他年长,且身份地位更高,但孔子仍然恭敬地向他请教,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
-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去拜访理学家程颐,但程颐正在休息。他们为了不打扰先生,站在雪中等待,直到积雪一尺多深。程颐醒来后,看到他们依然站立,感慨地说:“贤者之志,吾不及也。”这则故事展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以及不耻下问的精神。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了“不耻下问”这一美德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不耻下问成语小故事总结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 含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
| 意义 | 强调虚心求教、尊重他人、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
| 典型例子 | 孔子问礼于老子、程门立雪等 |
| 历史背景 | 古代士人重视道德与学问,提倡谦逊与尊师重道。 |
| 现代启示 | 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向他人学习,提升自我。 |
通过这些故事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耻下问”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