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是谁提出的】“知人论世”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古人对文学作品与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强调在理解一部作品时,应当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加以分析。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
“知人论世”最早由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孟子提出。他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吟诵他的诗,阅读他的书,却不了解他这个人,可以吗?因此要讨论他的时代背景。
后来,这一思想被后世文论家不断继承和发展,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之一。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进一步强调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这也与“知人论世”的理念相呼应。唐代的刘知几在《史记·史通》中也提到“史者,所以明夫治乱,鉴往知来”,体现出对历史与人物关系的重视。
宋代以后,“知人论世”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如朱熹、严羽等人都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探讨。明清时期,这一理论在文学评论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战国时期孟子《孟子·万章下》 |
| 提出者 | 孟子(战国) |
| 原文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 含义 | 阅读作品前应了解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
| 发展者 | 司马迁、刘知几、朱熹、严羽等 |
| 影响 | 成为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之一 |
| 现代意义 | 在文学研究中仍具指导价值 |
三、结语
“知人论世”不仅是古代文论的重要理念,也对今天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解读任何作品时,都不能脱离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本质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