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逐句解释】《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南宋朱熹单独抽出并注释,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全篇以“中庸”为核心理念,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世之道,主张通过修养心性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以下是对《中庸》全文的逐句解释,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文章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指出人性本善,顺应本性即为道,而通过教育来修养此道则为教。全文围绕“中和”、“诚”、“慎独”等核心概念展开,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提倡以平和、适度的态度面对人生百态。
《中庸》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本修身指南,对个人品德、社会治理、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其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庸》全文逐句解释(摘要+表格)
| 原文 | 解释 |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上天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修养此道叫做“教”。 |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道不能片刻离开人,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时也谨慎,在无人听见时也敬畏。 |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没有比隐蔽更明显,没有比细微更显著,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情绪尚未发动时的状态称为“中”;情绪发出但合乎节度,称为“和”。 |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达之道。 |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生长。 |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 |
|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他们能够适时保持中道;小人之所以反中庸,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 |
| 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所谓“诚意”,就是不要欺骗自己。 |
|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 就像厌恶臭味、喜欢美色一样,这是自我修养的表现。 |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时谨慎。 |
|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贱恶而辟焉,畏敬而辟焉,哀矜而辟焉,敖惰而辟焉。 | 人们常常因亲近、厌恶、畏惧、怜悯或轻慢而产生偏颇。 |
|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 | 喜欢某人却知道他的缺点,讨厌某人却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很少。 |
| 是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 因此君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自得其乐。 |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而不好学者也。 | 没有君主爱好仁德而臣民不爱义理的;也没有人爱好义理却不爱学习的。 |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的根本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亲近民众,止于至善。 |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知道目标才能坚定,坚定才能宁静,宁静才能安稳,安稳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事物有本末,事情有始终,知道先后顺序,就接近道了。 |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显德行的人,先治理国家;治理国家先整顿家庭;整顿家庭先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先端正内心;端正内心先诚意;诚意先求知;求知在于探究事物。 |
三、总结
《中庸》以“中和”为核心思想,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提倡“慎独”、“诚其意”、“致知格物”等修身方法。它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立德的指南,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平衡、理性、适度的生活方式。
通过逐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庸》的思想精髓,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实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结合《中庸》原文与传统解读,避免AI生成痕迹,力求贴近传统学术表达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