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官放火的词语解释】“州官放火”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宋代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原意是指地方官员(州官)在自己的辖区内纵火,后来引申为有权势的人肆意破坏或胡作非为,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阻止或追究责任的现象。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滥用职权、无视法律、为所欲为的掌权者。
一、词语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州官放火 |
| 拼音 | zhōu guān fàng huǒ |
| 出处 | 宋代民间传说,后被文人引用 |
| 原意 | 地方官员纵火,比喻权力滥用 |
| 引申义 | 权贵任意妄为,百姓无奈 |
| 用法 | 多用于讽刺或批评不公正现象 |
| 近义词 | 有恃无恐、横行霸道 |
| 反义词 | 公正无私、依法办事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州官放火”最早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相传某地有一名州官,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当行为,故意纵火烧毁民房,以此转移注意力。由于他是地方最高官员,百姓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这一事件后来被人们传为笑谈,逐渐演变成一个讽刺性极强的成语。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如《宋史》《梦溪笔谈》等典籍中也有类似描述,进一步强化了该成语的讽刺意味。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批评政府腐败 | “有些官员像州官放火一样,滥用职权,损害百姓利益。” |
| 描述社会不公 | “面对这种不公平现象,民众只能像看戏一样,眼睁睁看着州官放火。” |
| 文学创作 |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州官放火、百姓受苦的黑暗时代。” |
四、注意事项
-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曲解其含义。
- 适用于对权力滥用现象的批判,不宜用于日常闲聊。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州官放火”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与民生之间的矛盾。在现代语境中,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公平正义,警惕权力的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