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十六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十六个字不仅是清华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
一、校训
“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不断自我提升、不懈奋斗的精神,鼓励师生在学术、品德、能力等方面持续进步,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挑战。“厚德载物”则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注重人格的完善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两句话相辅相成,既体现了个人奋斗的精神,也突出了社会价值的追求,是清华精神的核心所在。
二、校训内涵解析
内容 | 含义说明 |
自强不息 | 不断努力,永不放弃,追求卓越。体现在学习、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 |
厚德载物 | 强调道德修养,具备包容心与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家与人民。 |
三、校训在清华的发展与影响
自1914年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曹永廉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以来,这句话便成为清华人共同的精神信仰。无论是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清华人都以这十六字为指引,不断前行。
在校内,校训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中,也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之中。许多清华校友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提到校训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四、结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不断进取、追求卓越。它既是清华人的精神坐标,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