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一诗中挑字读什么】《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这首诗中,“挑”字是一个关键的动词,用来描述儿童在夜晚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蟋蟀(促织)的动作。然而,“挑”字在古诗词中的读音有时容易引起混淆,尤其是与“挑”字的多音字情况有关。
一、总结
在《夜书所见》这首诗中,“挑”字应读作 tiǎo,意思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动、拨弄”。它在这里表示儿童用小棍子或工具挑动蟋蟀,使其发出声音。
该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常见读音为:
- tiāo:如“挑水”、“挑选”
- tiǎo:如“挑灯”、“挑担”
但在古诗文中,“挑”常用于动作描写,尤其在描写儿童玩耍时,更倾向于读 tiǎo。
二、表格说明
字 | 拼音 | 注音符号 | 含义 | 在诗中的意思 | 是否多音字 |
挑 | tiǎo | ㄊㄧㄠˇ | 拨动、拨弄 | 儿童用工具拨弄蟋蟀 | 是 |
三、拓展理解
“挑促织”这一行为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游戏,尤其是在秋天,孩子们会捕捉蟋蟀,并用细小的工具轻轻拨动它们,使其鸣叫。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童趣,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和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
因此,“挑”字在诗中不仅是动作的表达,更是情感和场景的体现,使整首诗更具生活气息和画面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夜书所见》这首诗中,“挑”字应读作 tiǎo,意为“拨动、拨弄”,是儿童玩蟋蟀的一种方式。了解这一字的正确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