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羝羊触藩历史典故】“羝羊触藩”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成语,出自《周易·大壮卦》:“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意思是公羊用角顶撞篱笆,进退两难。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人陷入困境,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处境尴尬。
在古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警示人们做事要量力而行,避免盲目冒进。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挣扎。随着时间的发展,“羝羊触藩”逐渐成为文学、诗词和日常表达中常用的比喻,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种境遇中的被动状态。
一、
“羝羊触藩”最早见于《周易·大壮卦》,原意是公羊用角顶撞篱笆,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象征着进退两难的困境。后世多用于比喻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奈与被动,强调行动需审时度势,不可鲁莽行事。
该典故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也在文学、政治、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表达。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周易·大壮卦》 |
原文 |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
字面意思 | 公羊用角顶撞篱笆,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
比喻意义 | 进退两难、陷入困境、处境尴尬 |
文化内涵 | 强调审时度势、避免盲目冒进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的无奈状态 |
使用场景 | 文学、政治、日常表达中常见 |
哲学思想 | 反映对人生处境的思考,提倡理性判断 |
通过“羝羊触藩”这一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观察与智慧总结。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