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入而不自得是谁说的真正的意思】“无入而不自得”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在传统儒家经典中,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内心安定、从容不迫的精神状态。然而,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解。本文将从出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以及常见误解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原文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大学》 |
| 原文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无入而不自得,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二、字面意思
“无入而不自得”直译为:“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自在与满足。”
- 无入:没有进入(某种环境或状态)。
- 不自得:不感到不安或失去自我。
整体意思是: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三、深层含义
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处境时,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坚定,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它体现了儒家提倡的“修身”理念,即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外在行为的端正。
- 修身: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应对人生的起伏。
- 慎独:即使独自一人时,也要保持道德自律。
- 自得:内心的满足与自信。
四、常见误解
| 误解 | 正确理解 |
| 认为这是孔子说的 | 实际上是曾子引用的,出自《礼记·大学》 |
| 认为“无入而不自得”是消极避世 | 实际上强调的是积极面对人生,内心安定 |
| 把“自得”理解为自满 | 实际上是指内心的满足与平静,而非骄傲自大 |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大学》,由曾子提出 |
| 字面意思 | 不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自在 |
| 深层含义 | 强调修身、慎独与内心安定的重要性 |
| 常见误解 | 被误认为是孔子所说;被误解为消极态度;“自得”被误认为自满 |
六、结语
“无入而不自得”不仅是古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现代人面对压力与挑战时可以借鉴的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心的平静与自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