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一意孤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决定或采取行动时,不顾他人意见、不听取劝告,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即使这种做法可能并不正确或存在风险。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固执己见、不听劝的人。
一意孤行的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意孤行 |
| 拼音 | yī yì gū xíng |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忠臣不避死,而谏者不一意孤行。”(注:实际出处略有不同,常见用法为现代常用) |
| 含义 | 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他人意见,独自行动 |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使用场景 | 批评固执、不听劝的人 |
| 近义词 | 固执己见、我行我素 |
| 反义词 | 虚心听取、从善如流 |
成语解析
“一意”指的是专心一致、坚定不移;“孤行”则是指单独行动、不与他人商量。结合起来,“一意孤行”就是指一个人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不顾后果。
这个成语虽然字面看起来像是“坚持自我”,但其背后往往带有负面评价,暗示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一意孤行”,多听取他人的建议,做出更全面、理性的判断。
总结
“一意孤行”是一个具有明确贬义的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决策过程中忽视他人意见、独自行动的行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倾听,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固执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