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原文及译文】“朝三暮四”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后来用来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或指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以下是对该成语的原文、译文以及相关总结。
一、原文
> 《庄子·齐物论》节选:
>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二、译文
翻译: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每天早上给猴子三颗栗子,晚上给四颗。猴子们都很生气。于是他改口说:“那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听了都非常高兴。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却因为表面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三、总结与分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 原意 | 早上给三,晚上给四,后引申为反复无常、变化多端 |
| 故事内容 | 养猴人调整分配方式,猴子因表面变化而情绪转变 |
| 现代用法 | 比喻行为反复、不守承诺或用欺骗手段迷惑他人 |
| 启示 | 表面变化未必代表实质改变,需看本质;也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
四、延伸思考
“朝三暮四”不仅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也可用于描述政策、计划等的变动。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方案频繁更改,即使初衷不变,也可能引起人们的不满或误解。因此,保持一致性与透明度,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稳定的关系。
五、结语
“朝三暮四”这一成语,虽然源于古代寓言,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要理性判断,不被表象所迷惑,同时也要注意言行的一致性,避免因随意变动而失去他人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