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吏见丁宁通假字是哪个】在古汉语学习中,通假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假字指的是古代文献中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在《孔雀东南飞》这篇汉乐府诗中,有一句“府吏见丁宁”,其中“丁宁”一词常被误认为是通假字,但其实际意义和用法需要仔细辨析。
一、原文回顾
“府吏见丁宁”出自《孔雀东南飞》,全句为:
>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蹄声。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府吏见丁宁,念君诚可思。”
二、词语解析
1. 府吏:指县府的官吏。
2.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3. 丁宁:原意为叮嘱、嘱咐,也可引申为反复叮嘱、再三叮嘱。
三、关于“丁宁”的通假分析
在古汉语中,“丁宁”是否为通假字,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丁宁”可能是“叮咛”的通假字,因为“丁”与“叮”发音相近,“宁”与“咛”也音近。
但根据现代语言学研究和文本语境来看:
- “丁宁”在《孔雀东南飞》中更可能是一个实词,即“叮嘱、嘱咐”的意思,而非通假字。
- 从语法结构看,“府吏见丁宁”应理解为“府吏被叮嘱”,这里的“丁宁”是动词性的,而不是名词性的通假字。
因此,“丁宁”在此处不视为通假字,而是本字使用。
四、总结对比
词语 | 是否通假字 | 原义/解释 | 出处 |
丁宁 | 否 | 叮嘱、嘱咐 | 《孔雀东南飞》 |
五、结论
在《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一句中的“丁宁”并非通假字,而是本字使用,意为“叮嘱、嘱咐”。虽然“丁宁”与“叮咛”在发音上相近,但在该语境中并不构成通假关系。学习者在阅读古文时,应结合上下文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避免简单地将音近字等同于通假字。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通假字案例,欢迎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