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的解释】“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原意是指一种介于“大同”与“温饱”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人们生活较为富足、社会稳定、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康”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小康社会”被正式提出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体现。
一、小康的定义
| 项目 | 内容 |
| 来源 | 《礼记·礼运》 |
| 原意 | 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秩序井然的理想状态 |
| 现代含义 |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的阶段性目标 |
二、小康社会的目标
| 方面 | 目标内容 |
| 经济发展 |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 |
| 收入水平 |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
| 教育水平 | 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 |
| 医疗保障 |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
| 社会治理 | 法治健全,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 生态环境 |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三、小康社会的意义
1. 经济意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2. 民生意义: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
3. 社会意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凝聚力。
4. 文化意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 国际意义:展现中国发展模式,为全球发展提供参考。
四、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
| 路径 | 内容 |
| 科学发展 | 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 |
| 民生优先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 可持续发展 | 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
| 共同富裕 |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 法治建设 | 完善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五、总结
“小康”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发展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加强社会治理,中国正朝着更加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迈进。
“小康”的实现,既是国家发展的成果,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体现。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