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常戚戚中的戚戚什么意思】“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里仁》,原文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和心态的对比。其中,“戚戚”一词在古文中具有特定的含义,理解其准确意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整句话的内涵。
一、
“戚戚”在古汉语中通常表示“忧愁、悲伤、忧虑”的意思。在“小人常戚戚”中,“戚戚”用来形容小人常常处于一种内心不安、忧虑重重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源于小人缺乏道德修养、心胸狭隘、计较得失,因此容易产生焦虑和不满。
与之相对,“君子坦荡荡”则表示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不为外物所扰,因此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出处 | 含义 | 用法 | 释义 |
| 戚戚 | 《论语·里仁》 | 忧愁、悲伤、忧虑 | 形容状态 | 小人因心胸狭隘、计较得失而常感忧愁 |
| 坦荡荡 | 《论语·里仁》 | 心胸宽广、光明磊落 | 形容状态 | 君子因有德行、不计较得失而心境平和 |
三、延伸理解
“小人常戚戚”不仅是对人性的一种观察,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内在的修养,就会容易陷入对外在利益的追逐,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虑。而君子则因为注重内在的品德和修养,能够做到“无欲则刚”,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面对竞争与压力,人们若能像君子一样保持豁达的心态,便能减少不必要的烦恼,提升生活的质量与幸福感。
结语:
“戚戚”并非简单的“伤心”,而是指一种因内心不安、计较得失而产生的持续性忧虑。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也为我们如何修身养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