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是指什么】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和旅行家,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最著名的壮举便是“西行取经”,即从中国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印度求取佛经,最终将大量佛教经典带回中国,并进行翻译和传播。
一、玄奘西行的背景
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自幼聪慧好学,对佛教有浓厚兴趣。当时,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定发展,但许多经典因翻译不准确或缺失,导致教义理解存在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玄奘决定亲自前往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寻求更原始、更完整的佛经。
二、玄奘西行的过程
1. 出发时间: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
2. 路线: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诸国,最终到达印度。
3. 历时:约17年(629年—645年)
4. 主要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Nalanda),这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大学之一。
5. 成果:带回佛经657部,包括《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重要经典。
三、玄奘西行的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文化交流 | 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了佛教在唐朝的繁荣 |
| 宗教传播 | 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佛教经典的系统整理与传播 |
| 学术贡献 | 他不仅翻译佛经,还撰写《大唐西域记》,记录沿途地理、风俗、宗教等 |
| 历史价值 | 其经历被后人传颂,成为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 |
四、玄奘西行的影响
玄奘的西行不仅是一次宗教修行,更是一次伟大的文化探险。他的经历后来被改编为小说《西游记》,虽然故事经过艺术加工,但其核心人物“玄奘”原型仍为真实历史人物。
此外,玄奘的翻译工作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所翻译的经典至今仍是佛教徒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总结
“玄奘西行”指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为了求取佛教真经,独自一人从中国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取经的壮举。这次旅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佛教典籍,也加深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玄奘西行 |
| 时间 | 公元629年—645年 |
| 出发地 | 长安(今西安) |
| 目的地 | 印度(重点为那烂陀寺) |
| 历时 | 约17年 |
| 成果 | 带回佛经657部,翻译多部经典 |
| 影响 | 推动佛教传播,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
| 著作 | 《大唐西域记》《大般若经》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