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俗成是什么意思约定俗成出处】“约定俗成”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习惯、规则或说法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被大家共同接受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演变规律,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什么是“约定俗成”?
定义:
“约定俗成”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交往中,通过相互认同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做法或语言表达方式。这些做法或说法并非源于法律或官方规定,而是由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广泛接受的。
关键词解析:
- 约定: 指人们之间的共同认可或协议。
- 俗成: 指因习俗而自然形成。
举例说明:
比如“早上好”是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它并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大家在日常交流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
二、“约定俗成”的出处
出处:
“约定俗成”最早见于《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
原文解释:
荀子认为,“名”(即概念)并没有固定的含义,而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约定来确定的。这种约定一旦被社会普遍接受,就成为一种“实”,也就是现实中的事物或意义。
现代理解:
这句话强调了语言和概念的灵活性与社会共识的重要性,为“约定俗成”这一成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约定俗成 |
| 含义 | 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做法或语言表达,非官方规定,但被广泛接受。 |
| 关键词 | 约定、俗成 |
| 出处 | 《荀子·正名》 |
| 原文引用 |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 |
| 现代应用 | 描述语言、行为、文化等在社会中自然形成的规范。 |
| 示例 | 如“早上好”“再见”等问候语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
四、结语
“约定俗成”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它告诉我们,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人们的共同认可才得以确立。了解“约定俗成”的含义及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社会行为背后的逻辑与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