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罚臧否各个字的解释】“陟罚臧否”出自《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一篇奏章,其中“陟罚臧否”四个字含义深刻,表达了对朝廷赏罚分明、褒贬有度的要求。下面将对这四个字进行逐一解释,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逐字解释
1. 陟(zhì)
“陟”意为提拔、提升。在古代常用于表示对官员的晋升或嘉奖,表示对有功之人的奖励。在“陟罚臧否”中,“陟”代表的是对贤能者的提拔与奖励。
2. 罚(fá)
“罚”即惩罚、处罚。指对有过失或不忠之人所施加的惩戒措施。在文中,“罚”强调了对违规行为的纠正和制裁,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3. 臧(zāng)
“臧”本义为善、好,引申为褒扬、称赞。在这里,“臧”是对好人好事的肯定和表彰,与“否”相对,表示对善行的鼓励。
4. 否(pǐ)
“否”意为恶、坏,也作“非”,表示否定、批评。在文中,“否”是对不良行为的指责和否定,与“臧”相对,表示对劣迹的批判。
二、整体含义
“陟罚臧否”四字合起来的意思是:对有功者予以提拔奖赏,对有过者进行惩罚;对善行加以赞扬,对恶行予以批评。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希望朝廷能够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以维护国家秩序和政治清明。
三、总结表格
| 字 | 拼音 | 含义 | 在文中的作用 |
| 陟 | zhì | 提拔、提升 | 表示对贤能者的奖励 |
| 罚 | fá | 惩罚、处罚 | 对过失行为的惩戒 |
| 臧 | zāng | 善、好,褒扬 | 对善行的肯定 |
| 否 | pǐ | 恶、坏,否定 | 对恶行的批评 |
四、结语
“陟罚臧否”不仅是对朝廷治理方式的建议,也是对为政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公正、公平、明辨是非。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应坚持原则、赏罚分明,做到不偏不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