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缨的词语意思】“濯缨”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文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它字面意思是“洗去帽缨”,常用来比喻保持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在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濯缨”多用于表达隐逸之志或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濯缨 |
| 读音 | zhuó yīng |
| 字面意思 | 洗去帽缨(古代官员帽子上的饰物) |
| 引申义 | 表示保持清白、高洁的人格;象征远离尘世、隐居避俗 |
| 出处 | 多见于古诗文,如《楚辞·渔父》等 |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诗词、书法题跋等 |
二、词语来源与典故
“濯缨”最早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面对不同环境时的态度:在清水中洗缨,象征高洁;在浊水中洗足,则是随遇而安。后人将“濯缨”引申为保持清白、不随波逐流的象征。
此外,在古代士大夫文化中,“濯缨”也常被用来表达归隐山林、远离官场的志向。如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等,都有借“濯缨”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三、常见用法与例句
| 用法 | 例句 |
| 表达高洁人格 | “愿濯缨以自洁,不染尘俗。” |
| 表达归隐之志 | “欲濯缨而归隐,乐山水之幽闲。” |
| 文学作品引用 | “濯缨江上,笑傲风尘。” |
四、总结
“濯缨”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不仅承载着古人对清白品格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与“高洁”的精神内涵。它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个人志向、人生选择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含义 | 洗去帽缨,象征清白、高洁 |
| 哲学内涵 | 隐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士人精神 |
| 现代应用 | 文学创作、书法题词等 |
通过了解“濯缨”的含义与使用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