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最早叫什么】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粽子在古代并不是现在这个名字。那么,粽子最早叫什么?它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一、粽子的起源与古称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相传,粽子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将米团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不过,这个说法更多是后人附会的故事。
实际上,粽子的雏形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粽子并非用粽叶包裹,而是用竹筒或兽角装米蒸煮,称为“角黍”。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端午……以菰叶裹黍米,以彩丝缠之,名曰角黍。”这里的“角黍”就是粽子的早期名称。
二、粽子名称的演变
随着时间推移,粽子的形状、材料和做法不断变化,名称也随之演变:
| 时期 | 名称 | 特点说明 |
| 先秦时期 | 角黍 | 用竹筒或兽角装米蒸煮,形状如角 |
| 汉代 | 米粽 | 开始使用糯米,并逐渐采用粽叶包裹 |
| 唐代 | 粽子 | “粽子”一词开始广泛使用,成为固定称呼 |
| 宋代 | 菱角粽 | 形状更加多样,有菱角形、枕头形等 |
| 明清以后 | 各式粽子 | 根据地域不同,发展出咸甜两种口味,种类繁多 |
三、总结
从“角黍”到“粽子”,这一名称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饮食文化的演变,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象征,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通过了解粽子的起源与名称变化,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这一传统美食,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