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上,滴漏声停了,夜深人静。谁能看见那个孤独的人独自徘徊?就像那缥缈无依的孤雁影子。
突然被惊动回头张望,心中满是怨恨,却无人理解。在寒冷的树枝间挑来选去,最终也不愿停留,只留下寂寞的沙洲在清冷中。
赏析: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当时他身处逆境,心境复杂而微妙。词中通过“缺月”、“疏桐”等意象描绘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将自己比喻为孤飞的鸿雁,表达了漂泊无依的状态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后半部分通过“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格,同时也透露出深深的寂寞与凄凉。
整首词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苏轼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普遍心态。它不仅是一首抒情佳作,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