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退奸的汉语大词典】“进贤退奸”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儒家思想,意指选拔贤能之人、排斥奸佞之徒。在《汉语大词典》中,“进贤退奸”被收录为一个具有鲜明道德导向和政治含义的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才选拔与官员任用的高度重视。
以下是对“进贤退奸”的相关解释及《汉语大词典》中的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进贤退奸 |
拼音 | jìn xián tuì jiān |
释义 | 选拔贤能的人,罢免奸邪的小人。比喻用人公正,赏罚分明。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进贤退不肖。”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政治或人事管理上的公正行为。 |
近义词 | 任人唯贤、举贤避恶 |
反义词 | 任人唯亲、宠信奸佞 |
二、《汉语大词典》相关内容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大型综合性语文辞书,收录了大量汉语词汇及其详细解释。其中“进贤退奸”词条如下:
- 条目编号:28341
- 词性:动词性成语
- 词义:
- 原义:选拔贤才,罢黜奸佞。
- 引申义:指在用人方面坚持公正原则,不偏私、不徇情。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进贤退不肖。”
- 后世多引申为政治治理中的重要原则。
- 例句:
- “朝廷当以进贤退奸为要务。”
- “君主若能进贤退奸,则国治民安。”
三、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进贤退奸”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用人观。它强调的是:
- 公平公正:在选拔人才时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 清正廉洁:反对任人唯亲、贪污腐败;
- 社会和谐:通过合理用人促进国家稳定与发展。
在现代管理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组织人事、政府治理等领域,强调“选贤任能”仍是提升效率与公信力的关键。
四、结语
“进贤退奸”作为《汉语大词典》中的一项重要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与政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选拔人才都应以公正、透明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汉语大词典》相关内容,欢迎继续提问。